歷史沿革

歷史變遷

本鄉位於新竹縣之南邊,東與北埔鄉相接,北與寶山鄉毗連,西側及西南與苗栗縣頭份鎮、三灣鄉、南庄鄉等三鄉鎮接攘為界。為新竹縣轄內幾個以丘陵為主要地形的鄉鎮之一。土地總面積4680.10公頃,佔新竹縣土地面積3.20﹪。

峨眉鄉原稱月眉,係因峨眉溪曲流凸岸之半月形沖積河階而得名。大正九年(1920)總督府於地方官制改正, 將月眉改為峨眉,一直沿用至今。峨眉鄉就整個新竹地區開發史而言是屬於較晚開發的地區,一直到道光十四年 (1834)淡水同知李嗣業命令姜秀鑾在塹南建隘樓十五座,僱募隘丁,分駐巡防,並於道光十五年(1835)與竹塹城閩商共同投資設立「金廣福」以武裝移墾的方式對北埔、峨眉、寶山三鄉進行防番拓墾的工作。金廣福墾隘經過一連串的奮鬥才在各地陸陸續續有聚落的形成,整個區域範圍也大致固定後,於是本鄉也納入到整個台灣行政體系之中。

一、清領時期:
  1. 峨眉古代地圖 從道光十四年(1834)到光緒五年(1879):本鄉屬於台灣府淡水廳南興庄所轄。本期的峨眉鄉的開發可以說是 從無到有,從變動不穩到整個客籍漢人聚集而世居不動。道光十四年(1834)到道光二十七年(1847)止,共計十四年是金廣福拓墾本區的高峰期,由北埔出發沿峨眉溪往下游方向前進,陸續開發中興、峨眉、石井、沙坑、赤柯坪、富興、水流東、轉溝水等地,另一方面富興曾家先人也在此期由頭份田寮進入富興開墾,成為富興的最大家族。這一時期峨眉鄉主要地區大致已開發完成。道光二十八年(1848)治光緒六年(1880)止,共計三十三年,屬於開發低迷期,主要是溯峨眉溪支流,拓墾社寮坑、陰影、石硬仔、茅坪等地。

  2. 光緒五年(1879)到光緒十五年(1889):台北府新竹縣一堡。同治十三年(1874)沈葆楨因牡丹社事件來台督辦海防事宜,建議增建台北府下轄淡水、新竹、宜蘭三線,基隆一廳。光緒元年(1875)清廷同意沈之建議,並於光緒五年(1879)正式淡新分治,本鄉隸屬於新竹縣竹北一堡。本時期本鄉的開發進展又回升起來,這是因為內山地區富藏樟腦之利,趨使墾民向藤坪、獅頭山進墾。至此峨眉鄉的開發大致全部完成。

  3. 光緒十五年(1889)至光緒二十年(1894):光緒十三年(1887)全台實施行政區域改革,將新竹縣拆為新竹、苗栗兩縣,光緒十五年(1889)正式新、苗分治,同時,竹北一堡分竹北上、下一堡,竹北上一堡又名竹塹堡,故本鄉此期隸屬於台北府新竹縣竹塹堡。
二、日治時期:
  1. 明治二十八年(1895)至明治三十年:台北縣新竹之廳竹北一堡。光緒二十年(1894)甲午戰爭,清廷戰敗,議定割讓台灣,於隔年的五月正式割讓日本,展開長達五十年的日治時期。

  2. 明治三十一年(1898)到明治三十四年(1901):台北縣新竹辦務署北埔分署。明治三十一年六月再次改正地方官制,廢新竹縣改隸台北縣,下置辦務署及其分署,本期即屬於新竹辦務署北埔分署所轄。

  3. 明治三十四年(1901)至大正九年(1920):新竹廳北埔支署月眉區(竹北一堡)。明治三十七年(1904)調整行政區劃,將原北埔街的中興庄、四份仔等劃入月眉庄;原屬月眉街的雙坑庄、大崎庄劃入草山庄。峨眉隸屬於新竹州竹東郡峨眉庄,同時峨眉庄下轄八大字即:峨眉、中興、石井、富興、赤柯坪、石硬子、藤坪、十二寮,從這次的改制起本區原本稱月眉改為峨眉,一直沿用到現在。至此峨眉鄉整個範圍確定不動,直至現今。大正九年(1920)至昭和二十年(1945):新竹州竹東郡峨眉庄大正九年(1920)七月敕令第218號公佈改正地官官制,九月一日實施州制,是日治時期最後一次也是最大一次改制。
三、光復後時期:
  1. 民國39年(1950)新竹縣竹東區域峨眉鄉:民國34年8月15日台灣光復,重劃行政區,隸屬於新竹縣竹東區峨眉鄉下轄九村分別為:峨眉村、中盛村、石井村、石子村、水流村、赤柯村、富興村、復興、藤井村。

  2. 民國39年(1950)到民國67年(1978)新竹縣峨眉鄉:民國39年10月台灣省縣市鄭區重劃。

  3. 民國67年(1978)到現今:新竹縣峨眉鄉:民國67年(1978)政府規定每村不得少於200戶規定,於是實施大幅度併村政策。於是合併石子、藤坪村為七星村,赤柯、復興村合併為湖光村;水流、富興村併為富興村,總共現轄村。